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射阳工厂堆场,长长的风电叶片整齐排列。日前,全国首套可回收风电叶片从这里出发运往风场。这套82米长的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TMT82顺利发货,标志着我国在风电行业退役叶片循环利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。
据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工艺副经理梁冰介绍:这是我国首套可回收热固性树脂的风电叶片。
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,风力发电是能源结构转型重要支柱之一。然而,随着风电设施的广泛应用,退役风力涡轮叶片的处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。这些叶片由玻璃纤维、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制成,具备耐久性、轻量化特性,但在生命周期结束后,却因其难以降解,对环境构成挑战。过去,对退役叶片业内普遍采用焚烧或填埋处置手段,即便是采用物理破碎的方法,产生的树脂粉末、短纤维等产物附加值低,应用场景极为有限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退役叶片处置问题,导致碳排放加剧。
数据显示,2025年至2030年,我国将出现第一波风机退役高潮,庞大的退役叶片规模,对技术创新提出迫切要求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行业内一直在进行项目攻关。TMT82叶型创新性采用可逆化学键树脂体系,在保持传统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基础上,通过定向化学解聚技术实现“树脂—纤维”高效分离,从而达到叶片材料回收的目的。
“风电叶片材料中,玻璃纤维、碳纤维是骨架,树脂为血液,融入叶片全身。”株洲时代新材料公司风电产品事业部开发中心工程师黄逸舟解释说,传统叶片采用的环氧树脂,像一款强力胶将各个零部件黏住,难以拆解回收,而新型叶片每个零部件都可以拆卸。
TMT82型叶片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,这是否标志着退役风电叶片带来的环保难题已得到解决?黄逸舟说,叶片厂商研发生产的每一款产品都需要市场来检验,新技术带来的成本增加,有可能会导致购买方望而却步。
尽管新产品会带来风险挑战,但可回收叶片前景广阔。“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退役时的固废量将大幅减少,规避有毒有害气体排放,相较传统叶片,单支TMT82型叶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可减少27吨以上。”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建议,在“双碳”战略和欧盟碳关税实施背景下,企业应加大针对退役叶片可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,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,推动新能源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。
作为全省、全国重要的风电产业集聚地,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的40%以上,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%,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。射阳在盐城最早规划布局零碳产业园区,已有中国中车、远景能源等风电行业龙头企业落户。
风电叶片回收难在哪里?
大型风电叶片回收的难点集中于材料不可逆性、技术经济性、产业链协同与政策缺失四维矛盾。
01
材料特性带来的根本难题
01
热固性树脂的化学稳定性
风电叶片常用的环氧树脂,在固化后会形成稳固的三维交联结构。这种结构中的化学键能颇高,以 C-O 键为例,键能大约在 360 kJ/mol,C-N 键能约为 305 kJ/mol 。如此高的键能使得常规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很难将其破坏。并且,玻纤或者碳纤维与树脂之间借助化学偶联剂形成了高强度的界面,其剪切强度大于 30 MPa。在进行机械分离时,由于界面结合力强,极易造成纤维断裂,断裂后的纤维长度往往小于 5 mm,这极大地影响了纤维的性能和后续使用。
02
复合材料异质性
风电叶片是多种材料的复合体,其中包含玻纤、碳纤维、芯材泡沫以及粘接胶等。当对这些材料进行混合回收时,会导致回收产物的纯度较低。以芯材 PET 泡沫为例,它与树脂混杂后,需要额外进行分选,这一过程会使成本增加 30% 以上。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较大,使得在回收过程中难以采用统一的处理方法,进一步加大了回收难度。
02
技术瓶颈与工艺挑战
01
机械回收:低值化困局
机械回收主要是将叶片粉碎,然而这一过程会导致纤维性能退化严重。粉碎后的短玻纤长度通常小于 1 cm,其增强效率仅仅是原生纤维的 20 - 40% 。由这些短玻纤制成的再生复合材料,抗拉强度小于 100 MPa,而原生材料的抗拉强度则大于 500 MPa 。性能的大幅下降使得再生材料的应用场景极为受限,目前主要用于低端建材领域,如水泥填料。其经济价值较低,每吨价格不足1000 元,远远无法覆盖每吨约 2000 元的回收成本。
02
热解技术:能耗与纤维损伤
热解技术要实现环氧树脂的完全热解,需要温度高于 600℃,如此高温使得能耗高达 5 - 8 kWh/kg,处理每吨叶片的成本超过 3000 元。在热解过程中,玻纤的拉伸强度会下降 40 - 60%,从原本的 2400 MPa 降至 1000 - 1400 MPa 。碳纤维在高温下表面容易发生氧化,导致其与树脂的界面性能恶化,这不仅影响了纤维的回收质量,也限制了热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。
03
化学回收:工业化障碍
化学回收中的超临界流体技术,例如使用超临界甲醇,其设备投资超过 5000 万元。而且在一些化学回收方法中,会用到贵金属催化剂,像钌,价格高达 200 元 /g 以上,这极大地增加了回收成本。此外,化学回收过程中产生的酸性降解液,如硝酸,会产生含氮氧化物废气,对这些废气进行处理的成本会使整体回收成本增加 15 - 20% ,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化学回收技术的工业化进程。
04
可回收树脂技术:性能与成本平衡
动态共价树脂,如 CDN,在耐湿热性方面存在不足。当处于 80℃/95% RH 的环境下 48 小时后,其强度下降超过 20% 。热塑性树脂,像 Elium,虽然在可回收方面有优势,但其粘度较高,在灌注过程中,时间比环氧树脂长 30%,这导致生产效率降低,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,如何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是可回收树脂技术面临的关键难题。
03
经济性与产业链协同问题
01
成本 - 收益倒挂
机械回收成本每吨约 2000 元,热解回收成本每吨约 3000 元,化学回收成本每吨更是高达 5000 元 。而回收得到的再生材料收益却不理想,玻纤粉每吨价格小于 1000 元,短碳纤维每吨价格在 1 - 2 万元,均远远低于原生材料的价格,原生玻纤每吨约 4000 元,原生碳纤维每吨高达 15 万元 ,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倒挂使得回收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。
02
市场需求不足
再生玻纤的应用场景有限,全球范围内仅有 10% 的建材企业愿意接受再生玻纤,并且添加比例小于 15% 。回收树脂单体需要重新合成,但是对其纯度要求极高,需大于 99%,技术门槛过高,导致闭环利用困难,市场对回收材料的需求难以有效拉动。
03
产业链割裂
在风电叶片回收产业链中,叶片制造商、风电场业主以及回收企业的责任主体划分并不清晰。在中国,80% 的退役叶片仍然由业主自行处理,缺乏专业的回收渠道和技术。而且,从区域分布来看,中国西北地区如新疆,风电场较为集中,但回收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,这使得运输成本占比超过 30%,严重影响了回收效率和经济效益。
04
政策与标准缺失
01
法规执行力度不足
欧盟在 2016 年就禁止填埋风电叶片,然而各成员国的执行情况差异较大。德国的回收率超过 50%,而希腊仍然依赖填埋的方式处理退役叶片。在中国,目前还没有强制的回收法规,2023 年仅有 30% 的退役叶片进入正规回收渠道,大量叶片没有得到妥善处理。
02
标准体系不完善
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再生材料认证标准,例如对于 “再生碳纤维”,其短纤维含量、表面活性等指标没有明确的界定。在碳足迹计算方面,叶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也未统一,这使得在参与碳交易市场时面临诸多困难,无法通过碳交易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回收。
(转自:复材网)
发表评论
2025-04-03 22:21:12回复
2025-04-03 21:22:50回复